miller
发布于

用分类和聚焦全面夯实技术认知_学习

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, 原文地址 xie.infoq.cn

今年公司和极客时间一起组织了 “联现技术咖” 活动,其中一项是在极客时间平台上开放了大量优秀课程供我们学习。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和练习,感觉收获很大。正好有这个机会,我也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,供大家参考借

 今年公司和极客时间一起组织了 “联现技术咖” 活动,其中一项是在极客时间平台上开放了大量优秀课程供我们学习。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和练习,感觉收获很大。正好有这个机会,我也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,供大家参考借鉴。

**首先,对于技术类的学习,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:**本次的学习是针对大数据、还是云计算、或是架构设计等等。有针对性,能更加聚焦能量,通过系列课程的配合衔接,夯实对本领域知识的认识了解,所学内容能切实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。这点上,极客时间的老师已经帮我们分类好了,将大量课程规划为几个不同的技术路线,供我们选择。我选择的是架构类的方向,期望通过学习,提高对系统设计的整体把握,更新知识结构,跟上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。

选好了方向,接下来就要选择课程了。我的经验是把课程分为以下几类:

1、重点学习类:

    内容比较重要、但我又不太了解的课程,我会归入此类,比如这次课程里的 “说透中台”、“DDD 实战课”。

    对这类课程,我的目标是尽量了解技术结构、理论方法,尝试融合到我现有知识框架之中。

    学习过程中,我会安排比较充分的时间,认真的听课做笔记,做好课后总结。

    有条件的还需要进行上手实验、技术验证等。

2、查缺补漏类:

    对于我比较了解的内容,我会归入此类,比如 “透视 HTTP 协议”、“MySQL 实战 45 讲”。

    对这类课程,我的目标是检验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,并了解相关领域有没有提出新的思想或方案。

    学习过程中,我会在空闲时间,快速浏览课程的讲稿。如果遇到自己不清楚的,才会再去听一下老师的讲解作为知识补充。

3、拓展浏览类:

    对于我日常不太使用的技术栈、或是一些项目经验交流的课程,我会归入此类,比如 “微服务架构实战 160 讲”、“项目管理实战 20 讲”。

    对这类课程,我的目标是大致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,对实现细节和所用的组件框架无需深入了解。

    学习过程中,我会在碎片时间本着开阔眼界心态,听听音频讲解,能激发自己的灵感最好,但并不强求收获多少。

学习内容确定后,就要进入实际的学习过程了。

对于学习安排,重点知识学习需要每天安排固定时间,补缺和浏览类学习可以随机安排在碎片时间进行;对于重点知识的学习,需要构建新的知识框架,并融合入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中,这类活动需要一段时间的投入和专注。

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,碎片时间做这类工作难度比较大,很难深入思考学习的内容,所以我每天用固定的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做这件事。一般我会安排在清晨上班前,这段时间比较安静,不会被打扰,能够深入思考相关内容。如果早上不太方便的,也可以安排在晚上睡前,这也是一段比较充裕的可以安静思考的时间。

我尝试下来发现,每天的学习时间固定,能产生一种生活的仪式感,有利于坚持和培养学习习惯。在形成习惯之后,如果这段时间不学习,会感觉到少了些什么,习惯会转化为内生动力督促自己学习。

 另外,控制每天的学习时间,也是很重要的一项。我以前看到有趣的课程,常常会忍不住想在一两天里看完它。这样学下来,完全没有办法融会贯通,往往听到后面前面的就早忘了;或者是前面知识还没有吸收,后面内容听的云里雾里。所以我现在对那些困难的课程,每天最多上一小时的课。力争能够理解课程内容,消化吸收后再学习下一个课时。

对于浏览类的课程,我每天也不会听太长时间。就我个人感觉,如果一段时间大量吸收知识,会产生一种对学习的倦怠,就和暴饮暴食之后消化不良的感觉差不多。在突击学习几天之后,会被大量的知识打回原型,跟着一长段的时间的放弃学习;直到下一次被激发,再次重复突击到放弃的循环。

现在我秉承细水长流的学习态度,每天学习一点,不贪多影响生活工作中的其他事项。

不把学习当作一个有 KPI 指标任务,不要去过多考虑我今天有没有提升,提升了什么。

把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,自然有序的持续学习,才能持续更新自我。

这里也有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:根据心理学研究,人们倾向于记住还没有完成的任务。

对学习而言,我们往往在学完一门课,或一个阶段后,会产生倦怠,更容易中断后续的学习。

所以在上网课的时候,每次留下视频的最后 5-10 分钟,可以在下意识中种下这项任务还未完成的感觉,让人更倾向于去做完它,从而提高第二天继续学习的可能性。

学习吸收之后,便是转化运用了,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。大量的牛人和书籍也都反复给我们讲解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。好比我在学习了 “说透中台” 的课程后,对中台有了基本的概念,对中台的体系结构也有了一些认识。但这些概念和知识是不是正确,是不是能和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,都不是靠老师讲解就能获得的。

尝试着分析公司或部门的业务结构,去了解公司现有中台建设是什么情况,如何将部门的业务和公司的整体规划相结合,在思考和尝试的过程中才能去验证学习的知识是不是理解、老师教授的内容是不是正确可行。

也许你会想:“这块业务有专门团队负责,我考虑了也没有用。” 这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误区。

l 第一,我们自己思考分析可以和专门团队的结果验证,可以检验出自己的欠缺。如果确实认为自己的分析有可取之处,也可以给相关的团队提出建议。

l 第二,作为一个公司级的中台,必然会关联到我们自己负责的系统,能够全盘的考虑相关架构,能够让自己负责的系统更易融入公司整体框架中,也更易获得周边系统的支持。

l 第三,并是不说设计出的内容没有投入实际应用就没有价值,分析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。这次设计工作的顶点会成为下次设计的起点,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和磨练下,才能逐步提高自身能力。

所以说,不要太在意自己尝试和实践最后能不能转化为成果,重要的是行动起来。

最后,我也和大家讲两个我常犯的问题,目前我也时常要和他们做斗争:

第一个问题,我称为 “收集综合症”。

第一次登陆极客时间的时候,看到琳琅满目的课程,这个想看,那个想学,都挑花了眼。花了大量的时间,一页页的翻看课程介绍,一个个加到收藏夹里。开着一个课程听着,手里又在选下一个课程。所谓 “选课两小时、听课两分钟”,就是这个状态。

收藏夹里太多内容,就和待办事项有太多项内容一样,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,造成人的一种逃避倾向,很有可能以后那些课程就都一直停在收藏夹里再也不会被打开了。所以这次和极客时间的合作项目的方式我觉得就挺不错的。在限定时间里,提供老师筛选过一遍的精品课程,可以减少选择困难,也有一定的时间压力督促完成学习项目。

第二个问题,就是凡事 “明日复明日”。

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会有,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但又不紧急的事项。在技术学习方面,这些事特指课后总结和实操练习。相对而言,听课总是轻松的,总结和实操需要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要大得多。我以前往往是在待办事项中加了一条 “xxx 练习”,然后就看着它每日向后推一天,长期霸占在待办事项列表中。

心理学上有个 “72 小时法则”:如果决定做一件事,在 72 小时里还没开始,可能就再也不会开始了。我常常因为倦怠、或者忙其他事情,而把总结和实操的事情推了又推,最后不了了之。

我现在比较赞同的说法是:真正要做一件事,不要把它记在代办事项中,而要给他分配时间。

对学习来说,就是在固定的学习时间,去做这些重要的事情。保持每日固定的时间投入,习惯化是克服拖延症的最好方法。

回顾这几个月的学习,也很感谢组织老师在群里的督促鼓舞,让我感觉到 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”。在一个团体中,为了同一个目标学习努力的感觉特别棒。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再多参加此类的项目,和大家共同学习,共同成长。

浏览 (1356)
点赞
收藏
评论